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高层次人才招聘会
第四轮学科评估
学术桥人才评审评估
海外学者中国行
高层次人才网络视频招聘会
面对争议性科学话题要怎么发声?《科普伦理倡议书》给出建议
2020-09-25
科技日报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9月24日分享了一项新近的调研成果。在询问科学家是否担心因为争议话题的科学传播而被公众辱骂时,科学家对此担心程度的平均分为2.7分(完全不担心为1分,完全担心为5分)。“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科学家担心被辱骂。”

  面对争议性科学话题,要不要发声,怎么发声?24日,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联合发布的《科普伦理倡议书》,给出了建议。

  倡议书指出,科普工作应理性面对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公正对待不同的科技观点。全面客观地传播科技信息,使公众不仅了解到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推广成本和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利益冲突。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强大原动力,也需要恪守科技伦理底线,确保科技向善。”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程东红在发言时指出,科普伦理是时代对科普工作者的召唤,也是未来科普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是我国首份《科普伦理倡议书》。它面向全国广大科普工作者,分别从“坚持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坚持平等友善的态度,尊重生命尊严”“坚持科学性原则,鼓励科普原创”“坚持开放发展的视野,增进国际交流”等四个方面发出倡议。

  科技伦理人们并不陌生,科普伦理却少有人提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认为,科普伦理可以看作科技伦理的延伸,它同样是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传递给公众。”

  李正风指出,从政策概念来看,科普,其实就是让公众接受与运用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活动。不过,科普工作中出现的一项新挑战是,我们常常面对的并非“成熟的科学”,而是“行动中的科学”。有时,实验尚未完成,数据没有发表;有时,即使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也有可能在日后被推翻。科学成果本身就具有争议性,对于科学成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学界也并无定论。

  科研中的伦理问题及其争议延伸到传播普及阶段,如何看待不确定性和可能的风险,如何理性看待科研过程中的争论?《科普伦理倡议书》对这些问题,予以了关注。“倡议书的发布,是我们科普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李正风强调。

  程东红透露,起初,他们计划起草发布的是《科普伦理宣言》,但考虑到“宣言”需要有更加坚实深入的研究作为支撑,需要包容科普工作细分领域更加广泛的多样性,而目前的认识和能力尚不足以担当起草“宣言”的基础,但提出科普伦理这个问题却非常迫切,因此最终商定把目前对科普伦理问题的认识和考虑以“倡议书”的形式发布。

  程东红希望,各领域的科普工作者能够积极响应关于科普伦理的倡议,认真思考各自领域的特征和科普实践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本领域的科普伦理准则。她期待,在更加成熟的时机,这些细则能够成为国家科技伦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成整个科普界共同的伦理规范,推动中国科普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附:科普伦理倡议书

  全国广大科普工作者:

  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简称“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手段。科普工作者是我国科技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及公众需求的变化,与科普工作相关的各类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良好的科普实践需要遵循正确的伦理规范。科普工作者应主动提升伦理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坚持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

  科普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一线去,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普工作要坚持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以促进国家强盛、社会繁荣、人民幸福,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普工作要以社会和公众利益为出发点,致力于提升全民的科学素质,使人民更自信地生活和更充分地参与社会活动。

  二、坚持平等友善的态度,尊重生命尊严

  科普工作既要考虑内容传播的广度,又要兼顾公众群体多样性。平等对待不同人群,反对偏见与歧视。确保不同年龄、性别、地域、教育程度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获得必要且适宜的科普服务。要在良好科普效果、广泛社会影响、较高科技文化水准等方面寻求恰当的平衡。尊重公众的数据隐私权益。在出现社会争议时及时做出诚恳回应。

  科普工作应避免对公众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伤害或威胁。科普内容应尊重生命尊严,如确有必要呈现人类或动物的展示,要确保其传播方式合乎社会公序良俗。

  三、坚持科学性原则,鼓励科普原创

  科普工作要保障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不歪曲信源原意,避免失实和误导;要保障所传播科技信息的可追溯性,确保准确可靠的专业来源;要保障所传播信息的时效性,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理性面对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公正对待不同的科技观点。全面客观地传播科技信息,使公众不仅了解到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推广成本和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利益冲突。

  支持和鼓励科普原创,尊重知识产权,强化科普作品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坚持开放发展的视野,增进国际交流

  要增进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伦理实践中的合作和交流,主动借鉴科普伦理先进理念,丰富中国科普伦理内涵。

  科学与艺术一样,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我们重视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以求美美与共。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同行宝贵经验的同时,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通过科普增进文明互鉴。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普工作者与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让全社会感受到科普的温度和力量。科普工作在获得前所未有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伦理相关的问题。这需要广大科普工作者共同研究,努力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位同仁、各界朋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科普伦理意识,开展负责任的科普,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普工作的伦理规范与人文关怀,积极推进关于科普伦理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2020年9月24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职位检索
单位性质
单位检索
地区选择
学科检索
学历要求
职位搜索
人才速递
相关新闻